SEITO 本週球鞋發售 3 選 – 近日少有的優秀款式?!

adidas Originals by Wales Bonner FW23 Collection

延續過往合作,雙方的服飾系列靈感來自 70 至 90 年代的運動元素,而鞋款則同為運用最被為關注的 Samba 鞋款,推出包含豹紋樣式等四款配色。

Tyrrell Winston x Reebok “Club C 85” and “Classic Leather”

紐約藝術家 Tyrrell Winston 與 Reebok 這對人氣組合再度攜手推出合作:在過往合作的基礎上,兩者在 Club C 85 款式中加入海軍藍色調為鞋款畫龍點睛,而鞋底的「1985」字樣也作為本次亮點;另外,新加入的 Classic Leather 聯名也絕對是秋冬不可多得的實穿鞋款之一。

Mizuno x One Block Down “Wave Rider 10”

SEITO 過往所提及到「跑鞋」在現今市場上受重視的現象,再度於 Mizuno x One Block Down 的合作上得到驗證。 此次合作以 Mizuno 經典鞋款 Wave Rider 10 為發想藍本,鞋面則呼應系列名稱「Flame Wave」,以陽極氧化處理手法賦予火焰圖樣,並在加入反光片、後跟處 One Block Down 字樣,以及燃燒的太陽圖示等細節上緊扣合作主題。

是我們的胃口被養大了,還是鞋款市場所玩的花樣,真的走到一個可見的盡頭了?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在最近的鞋款市場中,擁有奇特造型的鞋履款式愈來愈多?從 AVAVAV 的 Very Slimy Feet、Finger Feet 及 The Moonster XXL 等各種怪獸腳掌鞋,到 COMME des GARÇONS HOMME PLUS 的雙頭皮鞋,再到 I Wanna Bangkok 的 Hulkfoot Heels 等款式,相信頻頻讓大家感到驚豔的鞋款不在少數。 但與此同時,近期的時尚圈中卻不乏傳出鞋款市場趨於無聊的風聲,而這也令我們不禁反思一個問題:是我們的胃口被養大了,還是鞋款市場所玩的花樣,真的走到一個可見的盡頭了?

\"\"
Ssense/Eva Losada
\"\"
Ssense/Eva Losada
\"\"
AVAVAV

故事性不再是重點?

事實上以客觀的角度來看,人們原先喜歡時尚鞋款的原因依舊沒有改變:我們忠於自身認為「酷」的鞋款;喜歡鞋款獨一無二的發售方式;樂見鞋款結合各領域元素而幻化而成另一款式的創新概念;著迷於各大品牌將各自價值互相融合並呈現於鞋款之上……。 然而,在當今的鞋款市場中,多數人們對於鞋款的追求漸漸流於所謂「爆款」的形式,而符合時勢所造就的流量之下的「怪奇鞋款」,彷彿成了如此潮流市場的唯一解套。

\"\"
MSCHF

「怪鞋」的無比聲量

以先前曾掀起一波「原子小金剛鞋」之熱的 MSCHF Big Ret Boot 作為舉例,該鞋款以奇特造型在時尚界中掀起的追捧熱潮是前所未見,甚至為它拿下了 \’23 年 Q1 中最熱門單品排行的第四寶座 (據 Lyst Index 之統計數據)。

另一以怪奇鞋款創作而擄獲大量粉絲的心,乃至於帶起整個品牌聲量的例子便是Demna操刀的 Balenciaga:從 Triple S 款式、與 Crocs 的各式合作,到擁有「米奇鞋」之稱的 Steroid 系列以及 3XL 鞋款等,Balenciaga 的怪奇鞋履為品牌颳起一波接著一波的討論旋風。

在「怪奇鞋款」為品牌帶來如此高漲討論聲浪的情況之下,隨之而來的便是潛藏於其中的龐大收益與金錢價值,這也使得許多品牌無不一股腦的栽進這「製作奇特鞋款」的洪流之中。

\"\"
adidas

當奇特的創作流於形式

順應此風潮的發展,多數消費者已漸漸習慣不再對於「鞋款本身」感到興奮,而也正是因為我們身處於當今這個快速更迭的時代裡,所以反倒更受「怪奇鞋款」帶來的流量和討論度所影響,進而在潛移默化之中,養成向前追尋更奇特、更博眼球的「流量密碼鞋款」的習性。

同樣自這環境之上所產生的問題,便是許多富含設計理念、故事性的鞋款,因在沒有足夠特異的外型等劣勢之下,就此被埋沒在茫茫鞋海當中;而當鞋款市場日漸被怪奇鞋款的不停推陳出新所佔據,當鞋款創新淪為沒有靈魂的既定規律之時,消費者也就因此產生了鞋款市場變無聊的錯覺。

那麼,製作「怪奇鞋款」對於鞋款市場而言,真的是健康的嗎?

\"\"
I wanna Bangkok
\"\"
I wanna Bangkok
\"\"
MSCHF

結語

對於品牌來說,天馬行空的新創意,本就是時尚品牌的「職責」,讓「時尚」不只是一成不變;但探究其本質,或許該更精確地問起:品牌對待鞋款的態度,還是基於自身價值而為的創作嗎?抑或只是純粹盲從流量所帶來的甜頭,製作「奇形異狀」的鞋款?

而對於消費者而言,該如何在怪奇鞋款當道的環境中,學習培養出自己對時尚鞋款,甚至是整個潮流文化的見解,而不僅是一昧地人云亦云,又或者過度期待於從他人的眼光中,找尋自身在時尚中的模樣,或許就是你我都仍需持續鑽研的課題。

典型球鞋或將沒落?! – Feat. Flommarket, Worldpeace, & Sandy

引言

根據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的統計,2022 年的球鞋市場營收成長幅度為 2.7 %,與 2021 年的 19.5% 相差甚多,而如此急遽的下滑情形,或許正是在向大眾暗示著鞋款市場的轉變:司空見慣的球鞋更迭,使得球鞋本身的意義與重要性逐漸下降,而皮鞋、Birkenstock、Crocs 等新興勢力,反而正一點一滴的接手這個市場。

對於上述的統計資料,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本次 Seito. Dept 則邀請到共三名的球鞋產業相關店家及潮流愛好者分享他們對此議題的見解。

\"\"
Via BSTN Store

Q & A

1. FLOMMARKET 店長 @flommarket

從店家的角度來看此數據,有沒有深刻感受的地方呢?球鞋造成的熱潮是否有退燒的趨勢?

FLOMMARKET:就我所知的幾波球鞋熱潮來說,第一波約是 2000 年 Dunk SB 出現的時候;再來則是 2012 年至 2018 年,由 Air Yeezy 2 帶起以及韓國明星的推波助瀾,使原本不熱門的復古籃球鞋躍升為炒作的對象。

從 2012 年風行的Air Jordan 正代,到 Yeezy Boost 350 及 adidas NMD,再到近年翻紅的 Dunk 等等,現在球鞋推出的速度太快,聯名的款式漸增,在 2018 年之前我都認為球鞋沒有退燒,只是流行的元素一直替換;但從 2020 年受疫情影響開始,有一段時間的球鞋產量銳減,原定的發售日也不斷延期,那時我便明顯感受到消費者對球鞋的需求正逐步下降,然而像 Birkenstock、Crocs 等品牌畢竟受追捧的款式有限,所以消費者較不會重複購買相同的鞋型,我覺得非球鞋市場對大品牌的影響還是不大。

消費者的球鞋選擇,有什麼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嗎?

FLOMMARKET:經過這幾年的觀察,我覺得球鞋市場有 M 型化的趨勢,尤其這兩年間 6000-8000 元區間的聯名鞋款逐漸消失 (也與定價不斷上漲有關),反而是不同配色的 Dunk 成為他們的替代品。

AJ1 倒勾的炒作現象顯示出單價偏高的聯名商品對消費者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預算有限的消費者則傾向選擇當下討論度最高的商品;若以鞋款功能性、品牌歸屬感來說,近期的 Asics 及 Salomon 都有新的死忠客群、品牌黏著度較高,但目前還是相對的小眾市場。

對於 2023 年的球鞋市場,是否有什麼新期待?或是看法?

FLOMMARKET:個人滿期待看到 adidas 怎麼處理原本與 Kanye West 合作推出的鞋款,會改名、降價,還是以其他方式呈現?

另外,adidas 尚未推出的 Fear of God 主理人合作籃球支線,及先前因使用類似設計而具有爭議的 Remember The Why 系列,我都將持續關注。對於 Nike陣營,我則是期待近年的 Off White、Travis Scott、Sacai 合作系列是否會一改以往的設計理念,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

\"\"
Via Levi Walton
2. 沃皮斯潮流 @worldpeace_tw

從店家的角度來看此數據,有沒有深刻感受的地方呢?球鞋造成的熱潮是否有退燒的趨勢?

沃皮斯潮流:的確,因為近年鞋款市場流行風潮的轉換,球鞋的確不如以往般強勢,而非球鞋類的鞋款在路上的能見度也提高了不少。但近半年內我們觀察到球鞋市場正逐漸回溫,可能與疫情舒緩、後疫情時代的來臨有所相關,畢竟大家應該都想購買一雙舒服的球鞋出遊吧 (笑)。

消費者的球鞋選擇,有什麼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嗎?

沃皮斯潮流:聯名鞋款的題材確實有點退燒,而球鞋市場也開始從高價的炒賣球鞋,轉而傾向推出價格合理且容易搭配的鞋款為主;另外,明星加持的鞋款在銷售上也不如以往亮眼,這也許代表著消費者更懂得從自身角度出發,在生活與搭配上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商品。

對於 2023 年的球鞋市場,是否有什麼新期待?或是看法?

沃皮斯潮流:我們認為 2023 年的球鞋市場將會逐漸擺脫以聯名題材吸引消費者的手法。以近期在潮流圈內崛起的 Samba 為例,它所帶給消費者的是一種經典、一種歸屬感,而這便透露出消費者開始更加注重鞋款背後意義,而非較為轉瞬即逝的吸睛聯名而已,希望 2023 的球鞋市場能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
Via Sporty & Rich
3. Sandy @sandyinthemood

與 2021 年相比,2022 年在選擇球鞋上的出發點有什麼改動嗎?

Sandy:在疫情的影響下,大家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重組了生活開銷的分配,但我個人在選擇球鞋的出發點上沒有變化,還是一樣購買自己喜歡的鞋款。除此之外,因為一些不同的聯名款式,因此嘗試了更多鞋款品牌,像是 Salomon 以及非典型球鞋的 Birkenstock、Aimé Leon Dore Garden Mule 和 Crocs。

球鞋的發售是否還帶來同於以往的驚喜感?

Sandy:我對於喜歡的鞋款都還是一樣期待,所以驚喜感都是相同的!

\"\"
Via @le.syndrome
\"\"
Via @le.syndrome

對於 2023 年的球鞋發售,有什麼看法或新期待?

Sandy:目前最期待的鞋款是 Kith x adidas Originals samba x Clarks。沒有Virgil 和 Ye 的設計之後,除了 Air Jordan Reimagined 系列以及Jerry 與 adidas 的 Fear of God Athletics 之外,目前還有點難想像2023的鞋款,不知道 Teddy Santis 今年會不會再帶給大家其他的驚喜。

典型球鞋或將沒落?! – Feat. Flommarket, Worldpeace, & Sandy

引言

根據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的統計,2022 年的球鞋市場營收成長幅度為 2.7 %,與 2021 年的 19.5% 相差甚多,而如此急遽的下滑情形,或許正是在向大眾暗示著鞋款市場的轉變:司空見慣的球鞋更迭,使得球鞋本身的意義與重要性逐漸下降,而皮鞋、Birkenstock、Crocs 等新興勢力,反而正一點一滴的接手這個市場。

對於上述的統計資料,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本次 Seito. Dept 則邀請到共三名的球鞋產業相關店家及潮流愛好者分享他們對此議題的見解。

\"\"
Via BSTN Store

Q & A

1. FLOMMARKET 店長 @flommarket

從店家的角度來看此數據,有沒有深刻感受的地方呢?球鞋造成的熱潮是否有退燒的趨勢?

FLOMMARKET:就我所知的幾波球鞋熱潮來說,第一波約是 2000 年 Dunk SB 出現的時候;再來則是 2012 年至 2018 年,由 Air Yeezy 2 帶起以及韓國明星的推波助瀾,使原本不熱門的復古籃球鞋躍升為炒作的對象。

從 2012 年風行的Air Jordan 正代,到 Yeezy Boost 350 及 adidas NMD,再到近年翻紅的 Dunk 等等,現在球鞋推出的速度太快,聯名的款式漸增,在 2018 年之前我都認為球鞋沒有退燒,只是流行的元素一直替換;但從 2020 年受疫情影響開始,有一段時間的球鞋產量銳減,原定的發售日也不斷延期,那時我便明顯感受到消費者對球鞋的需求正逐步下降,然而像 Birkenstock、Crocs 等品牌畢竟受追捧的款式有限,所以消費者較不會重複購買相同的鞋型,我覺得非球鞋市場對大品牌的影響還是不大。

消費者的球鞋選擇,有什麼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嗎?

FLOMMARKET:經過這幾年的觀察,我覺得球鞋市場有 M 型化的趨勢,尤其這兩年間 6000-8000 元區間的聯名鞋款逐漸消失 (也與定價不斷上漲有關),反而是不同配色的 Dunk 成為他們的替代品。

AJ1 倒勾的炒作現象顯示出單價偏高的聯名商品對消費者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預算有限的消費者則傾向選擇當下討論度最高的商品;若以鞋款功能性、品牌歸屬感來說,近期的 Asics 及 Salomon 都有新的死忠客群、品牌黏著度較高,但目前還是相對的小眾市場。

對於 2023 年的球鞋市場,是否有什麼新期待?或是看法?

FLOMMARKET:個人滿期待看到 adidas 怎麼處理原本與 Kanye West 合作推出的鞋款,會改名、降價,還是以其他方式呈現?

另外,adidas 尚未推出的 Fear of God 主理人合作籃球支線,及先前因使用類似設計而具有爭議的 Remember The Why 系列,我都將持續關注。對於 Nike陣營,我則是期待近年的 Off White、Travis Scott、Sacai 合作系列是否會一改以往的設計理念,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

\"\"
Via Levi Walton
2. 沃皮斯潮流 @worldpeace_tw

從店家的角度來看此數據,有沒有深刻感受的地方呢?球鞋造成的熱潮是否有退燒的趨勢?

沃皮斯潮流:的確,因為近年鞋款市場流行風潮的轉換,球鞋的確不如以往般強勢,而非球鞋類的鞋款在路上的能見度也提高了不少。但近半年內我們觀察到球鞋市場正逐漸回溫,可能與疫情舒緩、後疫情時代的來臨有所相關,畢竟大家應該都想購買一雙舒服的球鞋出遊吧 (笑)。

消費者的球鞋選擇,有什麼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嗎?

沃皮斯潮流:聯名鞋款的題材確實有點退燒,而球鞋市場也開始從高價的炒賣球鞋,轉而傾向推出價格合理且容易搭配的鞋款為主;另外,明星加持的鞋款在銷售上也不如以往亮眼,這也許代表著消費者更懂得從自身角度出發,在生活與搭配上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商品。

對於 2023 年的球鞋市場,是否有什麼新期待?或是看法?

沃皮斯潮流:我們認為 2023 年的球鞋市場將會逐漸擺脫以聯名題材吸引消費者的手法。以近期在潮流圈內崛起的 Samba 為例,它所帶給消費者的是一種經典、一種歸屬感,而這便透露出消費者開始更加注重鞋款背後意義,而非較為轉瞬即逝的吸睛聯名而已,希望 2023 的球鞋市場能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
Via Sporty & Rich
3. Sandy @sandyinthemood

與 2021 年相比,2022 年在選擇球鞋上的出發點有什麼改動嗎?

Sandy:在疫情的影響下,大家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重組了生活開銷的分配,但我個人在選擇球鞋的出發點上沒有變化,還是一樣購買自己喜歡的鞋款。除此之外,因為一些不同的聯名款式,因此嘗試了更多鞋款品牌,像是 Salomon 以及非典型球鞋的 Birkenstock、Aimé Leon Dore Garden Mule 和 Crocs。

球鞋的發售是否還帶來同於以往的驚喜感?

Sandy:我對於喜歡的鞋款都還是一樣期待,所以驚喜感都是相同的!

\"\"
Via @le.syndrome
\"\"
Via @le.syndrome

對於 2023 年的球鞋發售,有什麼看法或新期待?

Sandy:目前最期待的鞋款是 Kith x adidas Originals samba x Clarks。沒有Virgil 和 Ye 的設計之後,除了 Air Jordan Reimagined 系列以及Jerry 與 adidas 的 Fear of God Athletics 之外,目前還有點難想像2023的鞋款,不知道 Teddy Santis 今年會不會再帶給大家其他的驚喜。

Stüssy x Nike Air Penny II –「老鞋履,新生命」

復古之上的重新演繹

後疫情時代,人們對於過去「美好年代」的嚮往更加強烈,此情感也投射於流行文化之上。我們能見消費者對於古著、Archive、Y2K 等單品持續的熱愛;在球鞋趨勢中,「復古」也無疑成為熱賣關鍵字,許多品牌單以販售「往日情懷」為賣點,設計上卻沒有充分的背景框架作為支撐。

正因如此,能同時展現文化性、開創性的「復古鞋款」更顯難能可貴。如 Stüssy x Nike Air Max 2013,融合 Air Max 2013 鞋款外觀和 Air Max 2015 標誌性反向 Swoosh Logo,打造全新的 Air Max 美學;Nike x Martine Rose Shox MR4 將「穆勒跟鞋」的設計加注於經典 Nike Shox 之上;重塑 2000 年代經典的 Brain Dead x Oakley Factory Team 合作系列等,皆透過對於過去鞋款的「重新詮釋」,賦予老鞋履全新生命,而此次 Stüssy x Nike Air Penny II 亦是如此。

\"\"
© SEITO DEPT.

Stüssy x Nike Air Penny II

從 2000 年 Stüssy Tribe 創始成員 Michael Kopelman、Fraser Cooke 共同挑選設計的 Air Huarache 於 Stüssy 倫敦店限量發售作為起點。Stüssy 與 Nike 的合作已長達 22 年,其中不乏 Dunk、Blazer、Air Force、Air Max 等經典鞋款;然而,重新演繹 90 年代所推出的籃球運動鞋,此次 Stüssy x Nike Air Penny II 則是首例。

\"\"
© SEITO DEPT.

在 Stüssy x Nike Air Penny II 鞋款上,映入眼簾的即是 Stüssy 對於 Air Penny II 在配色 / 材質上的全新演繹;在 Black/White-Black 配色,延續近期合作鞋款如 Nike Air Force 1 Mid 等鞋款使用麻布材質,連同鞋帶、鞋舌等處都以相同材質所製成,將主題元素更加一致性的彰顯;而 Vivid Green/Black-Black 款式則以草綠色麂皮與黑色髮絲紋面料作為主軸、輔以使用麂皮面料的鞋舌及後腳跟處編織的 3M 反光面料,再加上後腳掌氣墊及鞋底所使用的紅色作為點綴,交織出兼具質感及街頭風格的樣貌。

細節部分,鞋底氣墊處能見其 Stüssy 與 Penny Hardaway「1 Cent」Logo 融合、鞋頭處同樣有著 Stüssy 字樣;而原先鞋側腳踝處的 Penny Hardaway「1 Cent」Logo 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於波浪條紋的上翻中底處加入 Stüssy 草寫 Logo,使得整體設計更加簡潔俐落,更是宣示此雙作為「日常鞋款」的最佳證明。

此次 Stüssy x Nike Air Penny II 不僅對 Penny Hardaway 傳奇 NBA 生涯的致敬,更重新擁抱 90 年代鞋款的設計美學。 Stüssy 對於鞋款的「再詮釋」,讓此雙「傳奇鞋款」成為兼具過往籃球元素與現今流行文化的「全新鞋款」,而這即是「老鞋履,新生命」的真諦。

[slide-anything id=\”1734\”]

璀璨的流星 – Penny Hardaway

回顧 Penny Hardaway,大家總會惋惜若沒有傷勢的因素,以當時的表現,Penny Hardaway 勢必在 NBA 歷史洪流中佔有更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或許正是因為這些不順遂和遺憾,讓 Penny Hardaway 傳奇的生涯、乃至簽名鞋款更具魅力。從菜鳥賽季開始,Penny Hardaway 就因其具靈性的打球風格備受關注;與 Shaquille O\’Neal 所組成的雙人組合,更讓魔術隊得以於 93-94 賽季一嘗隊史的首次季後賽、94-95 賽季更帶領魔術隊首度於總冠軍賽亮相。出眾的球技,加上獨特的個人魅力,讓 Hardaway 被賦予眾望成為代表 NBA 聯盟的超級新星,Nike 也接續推出 Air Penny I 及 Air Penny II 等鞋款。

\"\"
\"\"
Getty Images

在 Air Penny I 上,除了有著影響至今的鞋款設計語言,加入 Lil’ Penny 人偶的元素,更是依然被津津樂道,最為成功 Nike 的行銷策略之一。而此次 Stüssy 所使用的 Air Penny II 於前腳掌配置 Zoom Air、中底配置碳纖維板、後腳跟處配置 Air Max2 的設計,可謂當時 Nike 籃球鞋款的「科技巔峰」;在外型設計上,設計師 Eric Avar 以 Air Penny I 造型作為基底並改良精進,成就「最佳 Penny 簽名鞋款」及 「90 年代最佳籃球鞋款」的美名。而後推出的鞋款,如 Air Foamposite、Air Penny III、Nike Air Zoom Rookie 等,也都在球鞋歷史中佔有指標性的地位。 僅管於 97-98 賽季後因傷勢影響,表現陸續出現起伏,但這些都無法抹滅 Penny Hardaway 從 \’93 年開始,用那華麗瀟灑的球風所帶給球迷的震撼。這即是 NBA 最璀璨的流星:Penny Hardaway

從 New Balance x N.HOOLYWOOD x INVINCIBLE 最新合作系列 – 談何謂「好」的聯名

如同過往無數聯名成功的案例,造就各品牌紛紛效仿,攜手打造聯名合作項目,以觸及更多新受眾的操作手法,早已是時尚產業內的「新日常」。然而,過多「同質性高」、「毫無新意」的合作款式,反而消磨著消費者的內心,讓本該誘發更多討論的「聯名系列」不僅沒有達到效果,甚至危害品牌形象。

所以,何謂「好」的聯名?如何定義經得起時間琢磨的「誠意之作」?

此輯,我們邀請 HYPEBEAST 編輯- NOEL、影音創作者 – 小屁孩、GQ 編輯 – Nanci 及 NBTW Crew 社團社長- AY 參與討論,從 New Balance x N.HOOLYWOOD x INVINCIBLE 最新合作系列出發,再一起探討「好」聯名所應該具備的要素。

\"\"

三方聯名系列介紹

INVINCIBLE、N.HOOLYWOOD 和 New Balance 三方首次聚首於 2020 年 New Balance 2002R Gallery 企劃,憑藉 INVINCIBLE 與 N.HOOLYWOOD 多年合作的默契,加上分別與 New Balance 的緊密連結,共同合作出極具代表性的 ML2002RV 款式。

經過兩年的醞釀,在 2022 年 9 月, INVINCIBLE 與 N.HOOLYWOOD 攜手對 New Balance 誕生於 2009年經典的高端慢跑鞋型 1906 進行重新的演繹,推出 M1906RNI 鞋款。而此次,三方不僅只將設計想法,灌注在新推出的 M2202R 鞋款中,並首度推出與鞋款相呼應的服飾系列。

\"\"
\"\"

在 M2002RXH 上,能看見維持過往聯名的純色調設計,而此次所選用的 ”Blue Moon” (藍月) 藍色調靈感則源於 INVINCIBLE x New Balance ML517INV。一貫經典的異材質拼接手法,交錯著使用長毛麂皮、反光面料等材質;而其中,加入 GORE-TEX 網布,強化的防水塗層更讓鞋款在實用性和功能性再提升。

而在服裝系列,特殊電繡 Logo 是由尾花大輔先生設計,重新演繹經典的 New Balance 標誌,並同時結合三方品牌字樣排列所打造;色調則呼應著 M2002R 的藍灰色系。系列包含 Anorak Jacket、Track Pant、Crewneck Sweatshirt 及 T-shirt,寬鬆簡約的版型,適合每日通勤的穿著。

\"\"

對於「好」的聯名,我們的觀點是…

我們認為「故事性」、「連結性」是「好」的聯名系列所需具備的要素。不論「聯名系列」是從過往的作品中提取精華,再加以精進,又或是雙方共同塑造全新的設計語言,背後能否有充分的設計理念支撐、是否能連結原品牌所傳達出來的價值,都是成為「誠意之作」的關鍵因素。

\"\"

Q&A:來看看其他人的觀點和想法

NOEL – HYPEBEAST 編輯 (@noel.94)

Q1. 對於此次 INVINCIBLE x N.HOOLYWOOD x NEW BALANCE 三方攜手設計全新的 2002R 鞋款和服飾系列的想法?

INVINCIBLE 的聯名合作總能感受到從產品設計到形象拍攝上的用心與完整性,這次藉由「藍月」的故事來象徵三個品牌繼 2 年前 2002R 的再次現身,並將其意象成功轉化到設計之上,深得我這個藍色迷的心。

Q2. 現今品牌跨界聯名已成為新「日常」,但能經得起時間琢磨的「誠意之作」卻是少數,你認為「好」的聯名應該具備什麼要素?

個人十分喜愛「跨界聯名」這個玩法,因為能藉此認識一個過去不認識的品牌,或是能深入了解一個品牌的更多可能性,但不少聯名僅存在設計的疊加,而沒有所謂的交流碰撞,往往僅有「加法」而沒有達到「乘法」的效果。

近期會特別感興趣的聯名會著重在:「你們為何要聯名?」或是「這次聯名有什麼是以前沒有的?」像是 Gucci 與 Balenciaga 的聯名玩法就很有趣。假如一個聯名只是雙方的熱門元素加總,總覺得稍嫌無聊,如能藉由每次的合作去開創一個嶄新的主題或是賦予其全新意義的話,我想這樣的聯名才能打動人心。

Nanci – GQ 編輯 (@nanci_chen)

Q1. 對於此次 INVINCIBLE x N.HOOLYWOOD x NEW BALANCE 三方攜手設計全新的 2002R 鞋款和服飾系列的想法?

這次的合作,我只想得到一句話可以形容:「質感的最大值」。無論是 INVINCIBLE、N.HOOLYWOOD 還是 New Balance,他們始終沒有被當代的潮流形塑成另一種樣子,反而都靠著堅持品牌的中心思想而屹立不搖,也難怪合作的系列總能完美融合三方特色,卻一點也不突兀,重點是能防水的 NB 真的太讚了!

Q2. 現今品牌跨界聯名已成為新「日常」,但能經得起時間琢磨的「誠意之作」卻是少數,你認為「好」的聯名應該具備什麼要素?

我認為好的聯名,應該是合作單位彼此之間在「風格」、「品味」與「精神」方面都達到極高的一致性,才不會太有「硬要」的感覺。我個人最在乎的,則是能否讓我對品牌有更新一層的認識與刺激,並且打破原本的印象,才會更有蒐藏的慾望。

AY – NBTW crew 社團社長 (@number8)

Q1. 對於此次 INVINCIBLE x N.HOOLYWOOD x NEW BALANCE 三方攜手設計全新的 2002R 鞋款和服飾系列的想法?

「風格化的深植人心」。從低調素雅的視覺色調運用、鞋身醒目的Logo標示、品牌滿版的鞋帶印刷,以及長毛麂皮的材質等細節呈現,此次的聯名系列,將品牌之間合作的共同理念與調性,以系列作的方式持續延伸再進化,三方聯名所呈現出的獨有風格與氣息,早已「風格化的深植人心。」

Q2. 現今品牌跨界聯名已成為新「日常」,但能經得起時間琢磨的「誠意之作」卻是少數,你認為「好」的聯名應該具備什麼要素?

從品牌聯名之間的人氣與話題性,到鞋體以外的多元附加配件,同時也該注重鞋盒包裝上的視覺呈現,及不易耗損的材質配置等要素。(配色方面相當主觀,暫不列入考量)

而其中,材質運用的延伸,像此次聯名系列所加入的GORE-TEX防水設計,就相當貼近日常的實著實用。如為了凸顯聯名的特殊性,而選擇較不適合用於鞋身的材質做犧牲,那這樣的聯名,可能更接近觀賞用的「景品」,而非一雙誠意之作的聯名好「鞋」。

小屁孩 – 影音創作者 (@tunway)

Q1. 對於此次 INVINCIBLE x N.HOOLYWOOD x NEW BALANCE 三方攜手設計全新的 2002R 鞋款和服飾系列的想法?

不難發現這幾次的聯名皆用上 New Balance 經典配色:灰色和藍色作為基底。其實這種做法相對冒險,因為若沒有設計得宜,便就會被冠上沒誠意的聯名。

然而,此次 INVINCIBLE 的聯名完美詮釋如何結合 「經典」和 「自家品牌特色」,這個帶白的藍色麂皮,我真的沒辦法抗拒。

Q2. 現今品牌跨界聯名已成為新「日常」,但能經得起時間琢磨的「誠意之作」卻是少數,你認為「好」的聯名應該具備什麼要素?

「記憶點」是「好」的聯名款式所需具備的要素。像 INVINCIBLE 於 2013 年與 New Balance 所共同推出,擁有牛津皮鞋元素的 CM1400IV 款式,是我至今都忘不了的鞋款。

好的設計加上記憶點,就成為 Timeless 的設計。

\"\"
\"\"

Nike 鐵腕政策阻止炒賣 – 能有效遏止?還是無濟於事?

「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商機。」

即便單看球鞋、服飾產業,炒賣的話題早已不是新聞,許多品牌、店鋪都多次透過行動希望能遏止此現象。以實體店鋪為例,過往 Kith 於法國巴黎店鋪開幕首日,販售限量 Nike Air Force 1 Low Kith Paris 時,便規定購買者須將著用鞋款離開店舖,這類似的規範也不僅出現在 Kith 的發售中,許多店家都嘗試透過「特殊的販售方式」,希望能減少炒賣的亂象。

\"\"

BOT (搶鞋機器人) 的誕生:

然而即便實體店鋪擬定應對對策,但在大環境的驅使之下,品牌將重心著重於網路消費,增加線上供貨量時,便引出 BOT (搶購機器人) 的巨大商機。只要有需求的服飾、鞋款,上百個帳號同時操控投籤、搶貨,包括下單、付款、驗證等等所有 SOP 一應俱全,即便遇到網站 (Nike、Adidas、Supreme 等) 做出防範,透過 CAPTCHA、或是需於搶購當中回答品牌、商品相關問題等方式,測試此筆消費是否為 BOT 所操作,寄望藉此以降低炒賣的亂象產生,但 BOT 製作者也相應進行優化、再更新,而如此具規模的「日常」便逐漸成為一種產業。

\"\"
\"\"
\"\"

但如今,繼 9 月韓國 Nike 增加「嚴禁購買用於轉售的產品」的規則後,美國 Nike 也於近日跟進,宣布「若有證據顯示訂單內的商品為轉售之目的,抑或是在購買過程中使用自動訂購軟體和技術,都將予以取消訂單,甚至將收取重新上架費用」等相關規定,希望能反制再售商。

但這策略是否真能有效抑制炒賣的行為?

\"\"

我們怎麼看

Nike 此舉或許能在短期達到威嚇的效果,但「風潮」、「流行」本來就存在相當的盲從性,以 BOT 作為生財工具的「商人們」也僅是嗅到商機,而做出相應動作。即便此時此刻的熱銷商品,能在品牌的支持之下,減少炒賣的情形出現,那也僅是代表市場與消費者將戰場轉至下一個目標。

\”Don\’t hate the player, hate the game.\”

\"\"

Via Tolga Akmen

Q&A:來看看其他人的觀點和想法

阿鑫 – 影音創作者 (@xin_yeee719)

Q1. 對於 Nike 近期宣布的遏止機器人軟體、及再售商網路販售規範,你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遏止嗎?

透過機器人點鞋的狀況已經行之有年,甚至不少人都以此項技術作為生財工具 (喂~開玩笑的)。

個人的觀點是:Nike 的這項規範,絕對可以有效的打擊鞋市中的「壟斷」現象,也讓真正喜歡球鞋的朋友更有機會以原價購入,而不是永遠「視陪跑為常態」。

但從另一個面向來剖析,我相信球鞋市場還是會繼續存在,因為如次反制的做法,或將導致上游供應商成本提升,近而讓球鞋的再售價跟著水漲船高,畢竟物以稀為貴嘛!所以對於我來說,遏止機器人的網路規範上路只是短期的「減緩」而不是從根本「解決」,還是得搭配貨量的提高、發售模式更透明… 之類的方式,才會更有效的遏止炒賣亂象。

Q2. 相較之下,你會比較喜愛過往先到先買的販售方式,還是更偏愛透過網路搶購呢?

雖然網購很方便,但可能因為我比較傳統,且因曾有做過鞋店門市人員的經驗!我蠻喜歡面交或者是到實體店面購買,可以藉由這過程「以鞋會友」,所以比較傾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或是現貨為主的買鞋方式,等鞋對我來說太煎熬了。

許毛 – STORE BY CACTUS 主理人 (@storebycactus)

Q1. 對於 Nike 近期宣布的遏止機器人軟體、及再售商網路販售規範,你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遏止嗎?

立意是良善的,一開始效果可能會不錯,但一段時間後不管如何都一定會有大家普遍認為「不公平」的方式以不同的面貌再度出現。不過我認為在宣布規範後,對「後門」的影響應該會是最嚴重的,畢竟從最一開始就是為了遏止 resell 的氾濫,而後門也是重點之一,且最直接能夠從門市下手的規範。

Q2. 相較之下,你會比較喜愛過往先到先買的販售方式,還是更偏愛透過網路搶購呢?

對我來說雖然網路非常方便且快速,但先到先買的方式是靠著熱愛排隊後,實際在發售當下拿到單品的,那是全世界最美好的感覺!

\"\"
\"\"

Via Klekt

對於 Nike 近期宣布的遏止機器人軟體、及再售商網路販售規範,你認為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遏止嗎?
@cozy6oy29

我對於炒鞋商所使用的機器人軟體細節不是太了解,所以不敢斷言,但我覺得短期內應該是能稍微反制的。

然而,或許哪一天又有更新的軟體或者其他點鞋的方式,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從消費者本身開始改變,我理解這個很難,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所謂潮流或風潮就是一群人的從眾心理創造的,但如果每個人可以更理解自己真正喜歡、適合的東西,就能展現更多元的風格,球鞋也不會永遠只有那幾雙買不到,目前的炒賣現象也會無利可圖,甚至進而消失。

@jerry_c__c

此舉多少肯定會讓網路販售機制更加公平,且有效遏止「小型」再售商,然而,對於「大型」再售商來說影響並不會太大,畢竟他們的貨源主要還是來自實體店家的後門,因此我認為在炒賣現象上依然無法獲得改善。

\"\"
\"\"

Via @yuthanan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