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興球鞋客製師 LORENZ.OG 深度對談

「色彩」對你來說代表什麼?可能只是一個在生活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已;但對 Lorenzo Federici,或者我們該說對 Lorenz OG( @lorenz.og) 來說,色彩卻是能喚醒你深刻記憶、與你產生情緒共鳴的媒介。

透過無數漸層色彩設計的客製球鞋款式率先在 Instagram 上爆紅,Lorenzo 的美學創作不但相繼受到明星如 Drake( @champagnepapi)、Lil Yachty( @lilyachty) 等人的關注與讚賞,更也在 Virgil Abloh( @virgilabloh) 的肯定與鼓勵下將對色彩的獨特理解帶往包款、服飾的 1 of 1 設計;如今,Lorenzo 已經成長為一位無論於球鞋圈或時尚界中都家喻戶曉的設計師了。

本次 SEITO 相當榮幸且興奮的能與這名出色的色彩設計師對話:歡迎 Lorenzo Federici 來與我們一同聊聊他在色彩創作上一路努力至今的心路歷程,以及「Lorenz OG」帶給了他什麼樣的人生影響。 

SEITO:嗨 Lorenzo,你可以先向台灣的時尚社群介紹一下自己嗎?
Lorenzo:當然。我叫 Lorenzo Federici,今年25歲,住在倫敦市郊,大家總是以「Lorenz OG」的名號稱呼我。我是一名設計師、色彩設計師、藝術家,主要以我的鞋履設計聞名,而我同時也是一位極度熱愛球鞋的人。老實說,我不希望被僵化地定位為只是一個喜歡街頭潮流的球鞋迷而已。
SEITO:你絕對是一位非常年輕卻已經斬獲巨大成功的設計師。那麼,是什麼啟發了你踏上現今這段客製設計之旅呢?

Lorenzo:在成長過程中,我完全迷上了球鞋,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鞋子,對任何球鞋都非常著迷,因為我當時唯一的目標就是在球鞋產業內工作。當我大約 17、18 歲時,進入球鞋產業工作就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情,我並不想上大學,所以我便選擇開始在 Nike 的一間 Outlet 門市工作,並懷抱著到 Nike 歐洲總部實習或工作的希望。

大約在 Nike Outlet 店工作了一年後,我有了在 Nike 申請實習的機會,在它們一個大規模的鞋款採購團隊中學習。當時我認為我的人生目標已經達成了:我在 Nike 工作,也實際參與著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鞋類團隊的內部運作,但其實我當時並不是對採購的角色十分了解。我只知道我在這個對生活舉足輕重的鞋類團隊內工作,而我當時認為這是件再好不過的事,因為它完成了我進入球鞋產業目標的想像。

我在學業上的表現並不出色,但我一直深刻明白的是我很懂球鞋,我也對球鞋有著強烈的自我見解,並能夠自此提供價值。第一次發現這點是在我 17 歲、成為一個焦點小組的成員的時候,我發表了很多言論,而這也是我第一次勇於表達自己。當時我心想:「我真的有著那樣的知識能夠為品牌創造價值」,因此我必須找出如何踏入球鞋產業的辦法。這就是我當時試圖做自己喜歡的事,並在所做之事上做到出類拔萃的想法。當我 19 歲時,我得到了這個 Nike 的實習機會,並第一次隻身前往荷蘭。

SEITO:這個實習後來有了什麼樣的發展?

Lorenzo:我一開始認為能待在 Nike 的工作場所裡是一件很棒的事:每個人都穿著 Nike 球鞋,同時被各種令我感到驚艷不已的鞋子包圍,甚至有機會能提前一年半的時間看到尚未發售的樣品鞋款。那是我的夢想,但現實很快就隨之襲來。我發現到,特別在 Nike,「採購」是一個非常具備分析性質的角色,它不是基於產品出發的。我當時不太了解自己的長處或弱點,但我很快地發現自己的優勢在於產品面,我是一個喜歡產品的人,而因為我無法對一個非常注重分析面向的團隊幫上太多忙,所以我在那段時間裡過得很掙扎。分析性質的採購角色給了我巨大的壓力和困難,尤其我又是首次在一個新的國家生活,對任何人都感到陌生的情況下,那是一段相當孤獨的經歷,所以我真的過得很艱難。但正因為我遇到了這麼多困難,所以在工作的某些時刻中我會振作起來並真正享受所做之事,這個體驗給了我一絲清晰的方向。

Lorenzo:在 Nike 中有個叫做「GEL」的團隊,全名是 GO Express Lane,它們專注於設計產品,而內部成員基本上是色彩設計師,他們的工作時間軸比別人更短。通常對於 Nike 這樣的品牌來說,一雙鞋款從設計到實際發佈會歷經 18 個月的週期,但 GEL 團隊卻能夠在 10 到 12 個月的時間軸內更快地反應時下流行並生產產品。GEL 是一個走在趨勢上的團隊,而當我有了與這個團隊開會見面的機會時,我便有著前所未見的振奮感:我能夠在會議中貢獻很多價值,也因為我是會議室裡最年輕的成員並對球鞋有著深刻研究,所以他們在很多問題上都會徵求我的想法,這讓我感到備受重視,也讓我覺得這才是我真正所屬的地方,我認為「色彩設計」就是我該遵循的路徑,因為我可以藉此直接影響到產品本身;反之,作為一名採購員,你只能選擇要購買的產品,要談能夠對設計做出怎樣的影響已經太遲了,因為一切都已成定局。就是那時我意識到追求色彩設計是我的使命;可惜的是,轉換實習團隊或獲得在 GEL 裡工作的機會在當時而言都並不可行。

Lorenzo:然後,時間來到 2020 年 3 月,COVID-19 正式打入人們生活的時候,我搬回了英國,但我繼續在家中遠端做著 Nike 採購的實習。回到家讓我意識到,我不過是在我實際上不想做的事情中感到不快樂而已。當時所有的實習生都知道在 COVID 疫情襲來的情況下,公司做出人事凍結的決定是無可避免,所以沒有人會在實習之後有辦法進入 Nike 工作;對此我想,與其繼續在家裡做著我不擅長也無法為團隊帶來太多價值的採購工作,我不如就這麼提前結束我的實習吧!我必須找出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儘管還沒有著明確想法,但我必須找出來。就這樣,我重新開始探索、享受我喜歡的事物,因為我過去已從熱愛球鞋、視球鞋為熱情所在的狀態,到逐漸受所處環境影響成無法真正喜歡它們的處境了。重新審視自己想做什麼的改變使我重拾熱情,而那時我染了我的第一雙鞋,一雙 Air Force Ones。

SEITO:哇,你在 Nike 的實習經歷確實為你往後對鞋子進行色彩設計與客製設計的選擇鋪平了道路。那麼,你一定非常喜歡客製鞋款對吧?

Lorenzo:事實上,我過去從未喜歡客製鞋款。我是一名相當保守的球鞋愛好者,喜歡它們未經改動、原汁原味的樣子。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看到有人在 Air Force Ones 上自行塗畫,我會覺得:「好像還不錯?」但我更喜歡看到它們原始、不加任何塗裝的樣子。我喜歡球鞋與生俱來的神聖感,但真正改變我如此看法的,是由 A-COLD-WALL* Samuel Ross 設計的一雙鞋。當時他在一場時裝秀中將一些 Air Force Ones 鞋款染色,也隨之引起外界的許多揣測:人們紛紛猜測這是特別版的 A-COLD-WALL* x Nike Air Force Ones,猜測它是否會發售?或僅僅是一雙樣品鞋款而已?在 Nike 實習工作時,我對樣品鞋款感到非常有興趣,而我也非常慶幸自己在離開 Nike 時留下了幾雙我所創作的樣品鞋款,因為這終於讓我獲得「有一雙別人不知道的鞋子」的感覺,我想念那種感覺。當我剛接觸球鞋時,這種獨特性正是我所追求的;但在現在的球鞋市場中,這種感覺已經消失了,因為每雙新球鞋在發佈前可能已在 Instagram上被曝光過上千次,當今的球鞋已經沒有了稀缺性,街頭上也不再有十年前那樣的球鞋專家。過去,如果你看到有人走在街上、穿著某雙特別的球鞋,你會知道他們與你有著相似喜愛球鞋心態和對球鞋知識,你們會因此而有惺惺相惜的尊重;但現在,獲得球鞋的門檻更低、市面上流通的球鞋資訊更加便利,這雖然是件好事,但我們卻也遺失了初始對球鞋熱愛的感覺。

Lorenzo:基本上,我是因為想為自己創造一雙看起來不像客製的鞋子,才開始對鞋款染色的。當我開始染鞋時,我並沒有一本「教你如何染鞋」的指引手冊可以參考,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全然的往未知探索;經過幾次嘗試後,我才意外地發現了效果極佳的染鞋方法:鞋面的顏色以一種相當隱晦、不過度飽和的方式轉變,它只是一種輕微的染色,而不是我對鞋子進行大肆改動的塗裝。這樣的成果讓我非常興奮,因為當我穿著這雙鞋走在街上時,人們並看不出它們的真正來歷,甚至會激起他們心想:「這是樣品嗎?」、「這是什麼配色?」的內心疑問。

SEITO:換句話說,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染鞋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努力,最終才造就了「Lorenzo OG」這個身份嗎?

Lorenzo:我並不是有意創造「Lorenzo OG」這個名號的,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然而,我做這件事的初衷是為了要實際展示我擁有的知識和熱情,而不僅是嘴上說說而已。在我於 Nike 實習的日子裡,我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大家都知道我是個熱愛球鞋的小子,但在 Nike 每個人都穿著球鞋並討論著球鞋,所以我無法脫穎而出:有些人擁有學位、作品集和在其他品牌工作的經驗,但我一無所有。因此,我染鞋的目標是為了展示我心中的想法、展示出對球鞋深刻理解的實力,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說自己懂球鞋,但我想做到更多。

Lorenzo:我真的很想展示我的獨特觀點:在疫情造成的封城日子裡,我因為有著許多空閒時間,所以我便開始為自己和朋友們大量染鞋。一開始,我並沒有要出售這些染色鞋款的目標,也從來不是以受訂單驅使的方式來染鞋;但當我開始記錄起這些鞋款創作並在 Instagram 上發佈它們時,一些作品便迅速、瘋狂地傳播開來。一個月內,Drake 的團隊便聯繫到我,他的管理團隊說:「我們想要這幾雙,你能給我們做四雙嗎?」 就是在那個時候我意識到,在 Instagram 和各式社交媒體的幫助下,尤其是每個人都黏著手機不放的封城期間,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毫無極限。我時常問自己能把染鞋的這件事帶得多遠,但與此同時,我才著手開始染鞋兩個月左右,我並沒有摸透自己在做什麼,那純粹是個探索的過程,而這正是樂趣所在。因為沒有人告訴我該怎麼做,所以我得以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從中冒險、犯錯並學習。我犯了很多錯誤,但每個錯誤都讓我在染鞋中學得多一些,比如哪種染料適合哪種鞋面材料,或哪種染料適合鞋款的絕大部分但不適合鞋款其中某一部分:我開始探索如何設計一雙鞋子,從一種顏色開始,到後來思考著如何創造色彩漸層,我不斷努力提升我的作品,也慢慢地嘗試、實驗,這就是我開始發現自己有想要表達的身份和感覺的時候;我想透過染色鞋款呈現出一些受自然環境啟發想法,這也是為什麼你會在我的作品中看到許多自然相關的主題。

SEITO:沒錯,那絕對令我們印象深刻,我們仍然記得你的作品以「月出」、「黃昏」等方式命名。

Lorenzo:在我所有的色彩設計中,我總是對自然環境表達敬意,而我也相信這種實際接觸染色過程的設計方式,相較於在電腦上點選顏色來說,能夠更自然、更純粹地進行。當你在螢幕上設計時,你只能在選擇所要顏色後立即看到它們搭配的成果,絲毫不留下「意外錯誤」的機會,但這些錯誤卻有時反倒是染色過程中的精彩所在:這也是我喜歡實際接觸染色過程的原因,有時我會以一個特定的顏色開始創作,但隨著創作的進行,當我看到服裝或鞋子上產生顏色變化時,我能夠從中得到新的想法;不同的鞋面材料對染料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所以在染色之前,我無法直接預測最終效果為何。這種探索式的染色方法是我真正欣賞的,我認為這種方法已經使我的作品脫穎而出,並讓我能夠開闢屬於自己的道路,因為它是獨一無二的,我創作鞋款的方式自然而然地使作品們與眾不同。我也很慶幸這樣的創作方式讓我在開始染鞋的幾年之間就被大眾所看見,這一路走來的長途旅程間有起有落,而現在仍是如此。

SEITO:你提到了所做鞋款的獨特性以及在不同材料上混合新顏色的探索過程,這是為什麼你主要專注於從色彩設計中講述創作的背後故事,而非如其他設計師般、可能會以改變鞋型為創作方式的原因嗎?

Lorenzo:我非常專注於只對色彩變化的設計,色彩設計是我的創作手法,而我堅持這一點,因為我相信顏色與材料之間的關係。至於從設計中說故事,比起講故事來說,我更想要的是從中傳達一種感覺或喚起一個記憶:我不想要過多地解釋那個故事、感覺或者記憶,我只想要做到並展示出來;我為創作的命名中或許會有提示,但我希望人們看到我的作品時能夠自己創造故事,我希望他們能因此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顏色確實能夠做到這點。因為「說故事」在球鞋領域和時尚界中非常重要,所以我認為品牌有時候會過度解釋一個故事,你會看到一些品牌認為每個產品都必須有一個故事,但有時這個故事可能被強調過度了。或許當你不直接把整個故事告訴大眾時,設計本身會表現得更為突出,因為如果把整個故事都告訴了人們時,那就沒有從設計中對話的必要了。你可以告訴人們這款設計的主題,或它大概代表了什麼想法,但卻該讓設計本身來述說故事,這樣人們才有創造自身故事的空間。設計必須是條雙向通行的道路。

SEITO:它絕對該是的。我們注意到你在客製鞋款上使用到很多 Nike 款式,包含從 Air Force One 到 Air Max 系列;你也曾經提過 Air Max 95 是你最喜歡的一雙鞋,可以說一下 Air Max 95 鞋款對你有著什麼樣的重要性嗎?

Lorenzo:對我來說,Air Max 一直是我非常親近也經常選擇的鞋款。就像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透過鞋款表達自己一樣,我也曾經歷了這般的不同階段:我曾選擇嘗試不同風格,卻意識到它們並不真正「適合」我,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迷上球鞋時,我買了 Jordan 11’s 的高筒與低筒版本,因為我喜歡它們的外觀,現在也仍舊如此,但當我穿上它們並看著自己的模樣一陣子後,我心想:「我真的不是那個人、我不能穿喬丹鞋、這不是我的風格」;另一方面,尤其是在我的穿著風格中,Air Max 則非常適合我——它在我腳上的樣子看起來很自然。你知道當你穿著 Jordan 球鞋卻不希望它們皺摺的感覺,你必須舉步維艱的小心走路,不能像個青少年一樣、自在地到處奔跑,所以當我開始真實地照自己喜歡的風格穿搭時,我總是選擇 Air Max。我在 18、19 歲左右開始經常穿著 Air Max 95,這與我開始染鞋的時間相互吻合,因為我喜歡 Air Max 95 鞋面上天然的漸層設計,它有著類似於 Air Max 97 的外觀但更有一層鞋子本身的漸層;對我來說,能夠將色彩漸層應用到已經具備漸層效果的鞋面之上是一種令人心滿意足的完美結合,而雖然我也曾在 Air Force Ones 上施作同樣技術,但卻因為它的鞋型不像 Air Max 95 那樣適合色彩漸層,所以在染色作業上要難得多。

Lorenzo:在我的創作中,我只對我喜歡並真正穿過的鞋子、外套進行染色,這是我堅持的原則,而我不喜歡偏離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在我的作品中看到很多相似的主題——因為那就是我喜歡的東西。雖然是這樣說,但我的風格、我喜歡的事物或我穿什麼卻總是在變化——我總是在改變我喜歡的東西。老實說,我現在擁有很多雙 Air Max,尤其是 Air Max 95,但我已經不太常穿它們了,我更傾向於隨時穿著舒適的鞋子,特別是 New Balance,它可能是我最喜歡的鞋款品牌,甚至ASICS,我最近真的很喜歡ASICS。我不是很清楚,但能夠看到我對選擇鞋款的想法如何隨著時間變化而成熟、進步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現在可能更傾向喜歡鞋款帶來的功能性吧。

SEITO:這樣說的話,Arc’teryx 的外套也是你日常生活中會穿的服飾之一囉。

Lorenzo:沒錯,我非常喜歡 Arc’teryx,它可能是我整體上最愛的時尚品牌,因為我可以從 Arc’teryx 的單品中搭配出一整套服裝。它們的褲子很棒、外套也很出色,它的服裝不僅能夠實際穿著而且功能性強,同時又具備了好看的外型;我對 Arc’teryx 的另一個喜愛之處,從工作的角度而言,就是我常常覺得 Arc’teryx 的唯一缺點是色彩多樣性不夠,因此我喜歡自己的創作能夠為這些已經很棒的產品增添價值,這是我做任何事情的首要目標——我想要為其增添價值;如果我做的事沒有增添價值的話那便毫無意義,而我也就不會想做了。

SEITO:你提到過 Drake 曾為了你的球鞋設計而聯繫上你,而我們也看到過 Lil Yachty 穿上那些令人驚艷的 Air Jordan 5 款式,你是如何建立起這個聯繫的呢?

Lorenzo:它就是通過 Instagram 而自然發生的,Lil Yachty 曾在像 Complex 這樣平台上看到我的作品,於是他就直接聯繫了我。他和我們所有的球鞋愛好者一樣,熱愛產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同於許多追隨時下流行的明星,Lil Yachty 喜歡他喜歡的東西並忠於自己的品味。他在 2021 年來倫敦表演時聯繫了我,而我當時也準備了一些最好創作向他展示,他立刻對這些球鞋展現了無比熱情與興趣,對我來說,能看到我所欽佩的藝術家對我的作品感到興奮是一種莫大的肯定;當天他購買了我展示給他的所有創作,自那之後我們還有過幾次聯繫,他真的是一個很酷、很真誠、非常好相處的人。

SEITO:他確實是一個堅持自己風格的人。除此之外,你是否也與 CORTEIZ 的 Clint 建立了聯繫?

Lorenzo:嗯,我和他沒有實際上的個人聯繫,但他絕對是我的一大靈感來源。Clint 可能是英國內在全球時尚方面最有影響力的人,他所取得的成就絕對令人難以置信,所以我深受他的啟發。雖然我不認識他個人,但我們有相當多的共同聯繫,我也曾在他參與 CORTEIZ x Nike 合作前見過他一次,並且製作了一件 CORTEIZ 漸層染色外套送給他;希望我有一天能正式與他見面。

SEITO:你會想建立起你們兩人之間的聯繫嗎?

Lorenzo:那將再好不過了,比起僅僅合作,我更希望與他建立聯繫、真正地了解他;對我來說,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地方,我很樂意與 Clint 建立聯繫並向他學習。

SEITO:你有一個最令人難忘的聯繫是與 Virgil Abloh 的關係,他曾對你的作品展現出極大的欣賞。你能談談更多你與 Virgil 的互動嗎?以及這個聯繫如何啟發你的創作或影響你的想法?

Lorenzo:當然,與 Virgil Abloh 的聯繫基本上改變了一切。我是通過 Lil Yachty 與他聯繫上的,Yachty 當時給他發了我為其製作的所有球鞋照片,包括一雙 Off-White x Air Jordan 5 鞋款,然後 Yachty 給我看了他們之間的對話截圖;Virgil 在看到那些色彩設計時非常興奮,他說:「我從來沒見過這種染色方式」並立即開始追蹤我的動態。我們開始對話、交流,而大多數時間我會向他展示我的新作品,他也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之情。就如 Yachty 和我一樣,Virgil 是一個愛好產品的人,他對自己喜歡的事物非常真誠,一旦喜歡上了什麼,他會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來。

Lorenzo:那段時間對我來說非常有趣,因為我剛開始在 Instagram 上受到歡迎,但當時我並沒有真正的方向或導師。Virgil 基本上成了我的導師,他經常給我建議;老實說,他會隨意丟給我一些想法,比如「我們應該合作做這個」或者「我們應該做這個,一定會很瘋狂」,他有非常多想法,而他經常告訴我的是要放眼更大的目標,他相信我的作品和我所做的事情,這也同時讓我更有自信。

Lorenzo:老實說,我和 Virgil 之間的合作從未發生,顯然是因為他突如其來的不幸逝世。我在那段時間過得很矛盾,因為 Virgil 才剛剛去世,而我一直在計劃著、與他討論著的一切也隨之而去,我悲傷得不知道接下來該何去何從:Virgil 曾為我打開一扇門,鼓勵我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但剎那間這扇門便關上了。

但我很快意識到也最重要的,是他改變了我對自己的看法,他對我的肯定讓我有了去冒險嘗試的自由,而我無須為任何冒險感到愧悔歉疚。最終,我可以自由地發佈我的作品,即便總有人會批評,但因為 Virgil 肯定了我的創作,所以我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了。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因為當你從 Instagram 上出發,你會很容易就陷入透過分享數、按讚數和追隨數來尋求認可的循環之中;但一旦 Virgil 肯定了我的作品,我就不再在意我的創作是否被轉發、被他人標註或使用標籤了。

我專注於創作出最好的作品、不斷進步和突破界限,不久後,我開始探索其他染色的媒介並犯更多的錯誤,這是我在先前進行鞋款染色設計時,因為待在長久以來的舒適圈內而未曾做到的,也正是此時我才開始探索對手提包進行染色創作,這個想法其實是 Virgil 給我的。在此之後,我也才對 Arc’teryx 的衣物面料進行染色嘗試,我多麼希望我能向他展示 Arc’teryx 染色作品,因為我知道他肯定會喜歡的。

Lorenzo:這是 Virgil 給我的啟發:他改變了我對事物的洞察力、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也給了我無須追求外界認可的信心;我從他那裡得到了所有我需要的肯定,他的支持也改變了別人對我的看法;在遇到 Virgil 之前,人們可能只把我視為一個做客製設計的人,但因為 Virgil 備受人們尊敬,有了他的肯定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對此深感感激。

我很感激能夠與他有這樣的互動:從我第一次與他聯繫到他逝世僅僅四個月的時間,但我們每周的交流讓我感覺彷彿已經認識他很久一樣。Virgil 對我肯定產生了相當長遠的影響。

SEITO:Virgil 對你所取得的成就一定會感到非常自豪;說到這一點,你在今年 1 月 27 日和 28 日舉辦的 AIR IN COLOUR 展覽非常有影響力,甚至引起了一場騷動!

Lorenzo:我很高興你看到了,也很高興一切進展順利。

SEITO:你提到過你想專注於設計過程,所以辦這個展覽並不是你剛開始客製球鞋時便訂下的計劃之一,對吧?

Lorenzo:這絕不是一開始便有的想法,我從來沒有想過這真的會實現。但這就是你開始做某件事的美妙之處,因為你永遠無法預計它會成長到多大。人們總是問我:「未來兩三年的計劃是什麼?」但事實上,我並不計劃,因為一旦我計劃了,那麼我便限縮了事情發展的可能性;當我不計劃而只是不斷前進、不斷進步、不斷懷抱著更大的想法時,你永遠不知道什麼事會發生。

SEITO:完全同意;而 AIR IN COLOUR 活動內的「黃金門票」主意真是出乎意料!你是如何得到那個《巧克力冒險工廠》的靈感呢?

Lorenzo:很顯然地,我和大家一樣喜歡那部電影,但老實說當時只有一百雙鞋可供購買,而我希望場面能夠「混亂」一些:我希望活動有著那種 5 或 10 年前球鞋發售時的激情,就像每一個人都渴望搶到鞋子一樣;但同時我又不希望節外生枝,導致球鞋發售取消或中斷,所以我想出了一種既可以控製發售又讓人玩得盡興的方式:我突然在某天想到了黃金門票的主意,假如只有一百張黃金門票卻有兩百條巧克力,而讓一百人得到巧克力卻沒有得到鞋子的話會很有趣,又不至於真的讓人為此感到太生氣。其實我一開始有個小團隊在幫我,而這個主意是我很晚才想到的:活動是在 1 月 27 日,但我是在活動的三個星期前才想到這個主意的。起初我沒有告訴任何人,因為我不想有人預先知道這件事會發生,我就是真的很想執行這個想法而已。它確實是這個美好活動經歷中的意外收穫,我不認為之前有人跟我做過同樣的事。

SEITO:當然,這個主意實在太令人驚艷了。而對於最後一個問題,台灣有許多人正製作著自身的客製服飾或客製鞋款;作為一位曾與 Salomon、Off-White、Nike、OVO 等品牌合作過、得到 Virgil Abloh 的認可、設計作品受 Ian Connor、Lil Yachty 等明星多次著用的藝術家,Lorenzo,你有什麼訊息想要傳達給台灣的客製設計藝術家,或是給所有現在正於這個領域努力追求成功的人嗎?

Lorenzo:對我來說,特別在剛起步的階段,你會希望能夠盡可能的犯錯,你永遠都必須去嘗試新的技術、新的、非正統的工作方式,因為這會幫助你發現與眾不同、甚至成為你的工作風格的工作方式,犯錯同樣會使你在所做之事上更上一層樓。如果你每天都在挑戰自我並持續六個星期,那六個星期後你將進步非常多;如果你不挑戰自我,而只是繼續做著自己習慣、感到安逸的事,那麼你肯定需要尋找機會犯錯,犯錯是件好事。

而在方向規劃與做更大項目的企圖方面,我會建議你試著先「自我認知」,不要僅僅把自己看作「我只做客製設計」、「我只做這個」或「我只是個客製師」,而是想一想你要到達的高度、想一想你想做什麼。比如說你在做外套,那便想一想你要在此領域達成的最終目標並銘記在心。

對我來說,我過去從來不想做客製產品,我想在 Nike 工作、做色彩設計,因此這個想法始終存在於我的腦海,而我總是努力向他人展示「我能做到」的能力,所以從我開始創作至今,我並沒有真正大量地曝光我的長相或我自身,我不想展示過多的「個人」,因為我希望自己的焦點與人們的認知都僅停留在「Lorenz OG 那名設計師與他的色彩創作」上就夠了,而人們是不需要看到我的。塑造一種「認知」在 Instagram 上是極為重要的,你需要人們認為你的作品是獨特的、是神秘的,而這將使他們發問並想要了解更多。我經常在 Instagram 上看到一些表現亮眼的創作者,但或許他們在 Instagram 上透露太多了:他們已經展示太多、解釋太多資訊,以至於人們反而不再對他們感到好奇,只是「看到並按讚」卻不會與他們互動。這就是我的建議:首先,勇於犯錯,其次,認真思考你對自我認知的目標並履行你想達到的期望,而不是以現在的狀態度日而已。 

SGA、Giveon 的稀有客製單品都出於它!專訪品牌 Dstryrofall 主理人 Manuel Muñoz

還記得 SEITO 在今年 NBA 全明星週末時,對於 Shai Gilgeous-Alexander 所做的穿搭解析嗎?搭配著上半身的客製 Chrome Hearts 古巴領襯衫,Shai 下半身所著的褲款則格外吸睛:以淺迷彩印花打造,它的每一寸破壞細節處理瞬間抓住各大媒體目光,但這卻不是來自哪個時裝品牌的秀場造型,而是由洛杉磯新興高端品牌 “Destroyer Of All” 手工創作而出。

從兩年前創立開始,Destroyer Of All 便以多件 1 of 1 單品確立下品牌「少即是多」的核心價值,而它所凸顯出的簡約、高級風格,不僅為它帶來了幫歌手 Giveon 設計多套演出造型的機會,更進一步使它接觸到 NBA 球星 Shai Gilgeous-Alexander,為這名最會穿搭的 NBA 球員製作專屬服飾;近期,Destroyer Of All 更推出了品牌首個秀場系列 “LESS IS MORE”。你或許還沒注意到它的存在,但他們無庸置疑地是你該認識的新興品牌。

今天我們很榮幸也同時興奮,能夠專訪到 Destroyer Of All 的主理人之一:Manuel Muñoz,來與我們談談他的設計故事與其建立 Destroyer Of All 的過程。

SEITO:可以請你簡單地向臺灣的時尚社群自我介紹一下嗎?
Manuel:嗨,我是 Manuel Muñoz,墨西哥裔美國人,我今年 26 歲,而這是我進入服飾、時尚產業的第五年。我先是從 Youtube 上開始學習對布料的縫紉,而因為我覺得縫紉蠻容易學習的,所以我漸漸開始深入了解如何以單寧布料製作衣服,以及如何完整打造出一套服飾;對我來說,做衣服就有點像玩拼圖一樣,它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我只是將我的想法發揮在製作衣服的過程中而已。我一開始是從很小的物品開始學習縫紉,而後來對船套 (Boat Cover) 進行縫紉的經驗,慢慢地引導了我對皮革布料有更多認識,也因為船套是很大型、很重磅的布料,所以後來在對皮革布料施作剪裁時,我就處理得蠻得心應手的;抱歉,我有點離題了哈哈。
Manuel:我大概從兩年多前開始經營一個名為 “Destroyer Of All” 的服飾品牌,而在過去的十個月內,我們得到了許多人給予的支持與動力:2023 年對我們來說非常瘋狂,而現在,2024,我們則從幾個令人興奮的企劃開啟了今年的旅程;特別要說的是,我的弟弟沒有一同參與這個訪談,但他對我來說就像左右手一樣重要,很多我無法獨力在 Destroyer Of All 完成的事,都是由他來主導並確保一切進行順利,我想在這個訪談中向他致意。
SEITO:你有談到你把一些想法都放進 Destroyer Of All 裡面,那它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呢?Destroyer Of All 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

Manuel:Destroyer Of All 大概是在我有了「我想做些不一樣的事」這樣想法的時候慢慢成形的;在這之前,我曾與我的好朋友一起打造一個名為 “Appetite” 的服飾品牌,它比較著重在街頭服飾像 T-shirt 之類的設計,而雖然我們也曾做過一些單寧設計,但卻與我的想像有所不同,所以我便建立了現在的 Destroyer Of All,希望能打造出一個相對高階 (higher-end) 的品牌,而它也會一直環繞在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想法上,打造簡潔風格而有著漂亮版型的服飾。

Manuel:我覺得如果我能建立一個獨立品牌的話,我就能完全以我所見形塑出它的樣貌,因此 Destroyer Of All 便誕生了;一個月後,我的弟弟也加入了這個團隊,然後我們便一直努力、想創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品牌。至今我們已經有了與一些 Artists 合作的經驗,也以較為高端的品牌形象向他們介紹 Destroyer Of All,同時,我們使用上皮革、絲綢等面料進行設計,我們一直遵照著這樣的想法跟動力在向前邁進、與我們欣賞的人共事、在 LA 做出屬於我們的圖樣設計,也從我們的工作室開始販賣這些設計,甚至有過親手拿出手機給大家看說「欸,以免你覺得我在說空話,這些設計都是真的」的時光,這就是 Destroyer Of All 的成立過程。

SEITO:Destroyer Of All 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

Manuel:Destroyer Of All 的品牌名稱來自於,我的祖母常常在我小時候戲稱我是 destroyer (毀滅者),因為我會把碰到的東西全都用壞,但我都會跟她盧說「唉呦阿嬤這都是意外啦」的去跟她鬧,這就是 Destroyer Of All 的名稱由來:我想要在一切事物上都達到最好的標準,包括我的設計要最好、我的圖案要最好看,我就是想成為最好的那個人,所以我會毀滅一切阻擋我成為「最好」的障礙,這就是 Destroyer Of All 的起頭。

SEITO:Destroyer Of All 的 Instagram 頁面上有著一句 “Live Fast Die Faster” 的標語,你們想要從中傳達的是?

Manuel:或許聽起來有點陳腔濫調,但對我而言,人真的只有一次活著的機會,所以你必須享受活著的過程:你可能終於活到 35 歲,但在隔天就突然死去;這超糟的,而雖然它不是常態,卻是可能發生的事;那為什麼不乾脆活得快一點?這就是我的想法:我寧願活得快、走得快,也不願意度日如年然後活得一生可悲。這是我對 “Live Fast Die Faster” 這句話最好的解釋,我能果斷地說,我們努力工作但我們也用盡全力的玩,這就是 Destroyer Of All 的精神;我們會喝酒、會去派對,但同時我們會放進比玩樂要多十倍的努力跟心思在工作上;我們會喝得酩酊大醉,但我們同樣會完成工作並產出很好的設計,這就是 Destroyer Of All 的生活態度。

SEITO:原來如此,那麼 Destroyer Of All 品牌頭貼上的公牛圖樣則是代表?

Manuel:公牛在我的眼中被視作是食物鏈的頂層,他們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也十分兇猛,他們會不顧一切的擊退那些擋在路上的障礙,這跟 Destroyer Of All 的價值是完全相符的:我們會向大眾展現出我們擁有遠大的野心,沒有誰或什麼事能夠阻擋我們,而公牛就是最能夠代表我們的象徵。Destroyer Of All 之後也會出一件有著公牛、骷髏頭等等元素的外套,因為牠就代表著我們的核心價值,而我想在每個單品上都傳達出這樣的概念,包含像骷髏頭跟公牛頭的結合等等,這會是很酷的設計,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SEITO:以上這些概念真的十分精彩,讓我們了解到了 Destroyer Of All 的誕生與核心價值;但回過頭來,真正使你們與其他品牌分出高下的,想必就是你們與歌手 Giveon、NBA 球星 Shai Gilgeous-Alexander 的合作,你們究竟是怎麼開始產生聯繫的?

Manuel:這些合作都是從 Giveon 開始的,然後我們才在後續接洽到 Shai 等人;故事源頭是在兩年前的 Met Gala 過後,我向 Giveon 的造型師聯繫並向他介紹了 Destroyer Of All 以及我們發售過的單品等等,然後在那位造型師表達他們有合作意願之後,我就向他們介紹了一些我認為 Giveon 會喜歡的皮革單品,問他們有沒有興趣來看一下,他們也爽快的說「當然阿,寄一些單品照片給我吧」,我那時候非常驚訝跟開心,就馬上寄了一些照片並等他們指定了想了解的單品之後,再於後續的實體見面時一探究竟。最後,他們拿了一件綠色皮褲,那也同時是我製作的第一件皮革服飾,它有著像墨西哥辣椒一樣、甚至在發光的 “Jalapeño” 綠,非常漂亮,後來 Giveon 就穿著那套服裝在巴塞隆納的 Primavera Sound Festival 音樂節上演出 (https://www.instagram.com/p/CessT9nOP1j/?img_index=1 ),我當時甚至不知道他要穿著我的設計進行演出。

Manuel:後來在 BET Awards (黑人娛樂電視大獎) 上,我們幫 Giveon 製作了兩套造型,包含一件橘色皮褲跟其他皮革單品,他也穿著這些設計進行演出,這對我們意義重大;之後我們的合作停滯了幾個月,直到 Giveon 要去世界巡迴時,他的助理兼造型師 Andrew 向我聯繫問說「欸你是不是換號碼了」(因為我常常在換手機號碼),並幫我接洽到了一群受雇於某經紀公司內的人,然後 Giveon 與 Shai 也都在他們旗下;他們就提出了要我來承辦 Giveon 巡迴演出造型的邀約,問我能不能在 2 個星期內經手製作幾套造型,我馬上就答應了。最後,我們製作了至少 5 套 Giveon 歐洲巡迴演唱會的造型設計,包含皮革、麂皮、絲綢襯衫跟坦克背心等等;在巡迴結束後的紐約 Governors Ball 音樂節上,我也受他們邀請幫 Giveon 及其整個樂團打造專屬皮革服飾等等(https://www.instagram.com/p/CthQ1aMvyUx/?img_index=1 )。

Manuel:後來,我就是透過 Giveon 所屬經紀公司的職員幫我接洽到 Shai 的:他們告訴我說 Shai 想要一些為他生日設計的客製單品,我聽到時真的超級驚訝,因為在雖然先前他們就有提過希望我能與 Shai 合作這件事,但沒想到我們,Destroyer Of All,竟然真的為這個曾被《GQ》雜誌評選為 2023 年最會穿搭的 NBA 球員設計屬於他生日的服飾。

Manuel:這些接連不斷的合作邀約,真的給了我們在設計服飾上不停疊加的動力,也幫助我們與更多人有所連結,像是 Fuerza Regida 樂團的成員 Pelon (https://www.instagram.com/p/Ct0pEhYOLKL/?img_index=1 ) 等等;這些合作也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們並非強求所得而是實際發生。我很感激 Destroyer Of All 在一路上遇到這麼多很棒的人,我在每次合作時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善意,這真的太棒了。

SEITO:這真的太酷了,那在設計的過程中,你們是想遵照著他們既有的穿搭風格嗎?還是有嘗試為他們打造一些全新的造型?

Manuel:那些明星的造型師通常在開始設計前,就已經有個預設的目標要我們達成,而我就會竭盡所能地去尋找最好的布料、或是最符合那個造型的衣物材質再接下去製作。很多時候是他們給我看一個類似的造型參考,然後我再從那之上加入我的想法、想辦法對它添加變化、把它轉譯成我的設計。

SEITO:與 Giveon、Shai 以及其他 Artists 合作過後,你有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嗎?

Manuel:經過這些合作後,我只想要更拚盡全力的創作出更好的設計,而我也同時有了「我甚至不是在跟其他品牌競爭,而是在跟自己奮鬥」的心態;我一直去想:我的下一步能做什麼?我要怎麼樣探索更多?我有時也會回過頭來思考自己對這一切經歷有多麼感激,因為世界上是有那麼多孩子夢想著、有那麼多人追求著我現在擁有的高度或種種成就;對此,我一直謹記在心的是這一切都可能在轉瞬間煙消雲散,所以我必須持續努力、一直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層次,不能安逸在當前的舒適圈之內,因為這一切都可能是稍縱即逝的;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 Destroyer 這個品牌、這個身分,所以我必須繼續努力。

SEITO:真的就是要有那種把自己推向「更好」的心態。我們知道 Destroyer Of All 曾在 2023 年 2 月時於洛杉磯舉行過快閃店活動,而如今一年過去,你們不斷進化,甚至推出了品牌的第一個秀場系列 “LESS IS MORE”;這兩個里程碑的發生,都是在 Destroyer Of All 最初建立時就設定好的嗎?

Manuel:這一切真的就是自然地「發生了」。我一開始打造 Destroyer Of All 的時候,我確實有想過舉辦秀場這回事,但我不希望它是隨隨便便、相當平庸的;我也曾想過舉辦 Pop-up 快閃店,但我希望這個快閃店能夠實際將群眾聚集起來,讓他們有「這個活動真的太酷了,我一定要參加」的想法;假如他們錯過這個活動的話,我也希望他們有「我竟然錯過了這個活動」的沮喪跟懊惱,跟「不行,我下次一定要參與到快閃店活動」的決心。

Manuel:而我在 “LESS IS MORE” 秀場裡真的有感受到這樣的氛圍:我發現到人們開始會因為他們錯過了 Destroyer Of All 的活動而有所抱怨,也讓他們產生「我沒辦法親眼看見這個秀的造型真是可惜」的想法;特別在我們於 Instagram 上發佈了 ”LESS IS MORE” 秀場回顧影片之後,我們得到了那麼多大量且發自內心的支持與回饋。

Manuel:關於 “LESS IS MORE”,我們沒有付錢大肆宣傳這個秀,也沒有列印紙本的宣傳單來推廣它,你所見的一切成功都是原生的;在目前作為一個小品牌、沒有投資者、沒有金援的情況下,得以看到 “LESS IS MORE” 秀場成真真的很酷;我們白手起家、一步一步打拼才建立起 Destroyer Of All,所以這些正向的回饋對我們而言意義重大。過去曾有人在我們發佈了首個單品之後,說我們不會再度成功之類的閒話,但這次我們真的證明了自己:42 件單品、23 套造型,一併呈現在 “LESS IS MORE” 的秀場之中,從草創樣本到最終成品,我們在洛杉磯自己製作出這些花紋圖樣、Destroyer Of All 的專屬拉鍊以及專屬的布料材質…,我們達成了一些競爭品牌在好幾年內都無法企及的高度:”LESS IS MORE” 是一個完整的服飾系列,沒有人能說他們比我們付出更多努力、比我們更認真。

Manuel:我們當然可以找贊助、找金援,但那又如何?我們要證明我們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些事,而沒有人能對我們的付出指指點點,大家都看到了我們的能耐,而 Destroyer Of All 的 Instagram 帳號甚至還沒有 500 個追蹤者呢!好好思考一下吧:兩個從洛杉磯來的小伙子辦了一個座無虛席的秀場,沒有幕後的投資者,也沒有背景撐腰,只有一群支持我們的粉絲和造型師,還有幫助我們在業界相互引薦的人。我必須在這裡向他們致意,因為如果沒有他們,沒有人會認識到現在的 Destroyer Of All,是他們給了我們機會來展現我們的能力;有些人會說「你們只是運氣好罷了」,但事實上我們為此投注了許多心力,人們應該要了解的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Manuel:目前我們已經在準備 Destroyer Of All 下一次的秀場系列了,它或許會在夏天時正式登場;所以我們手邊有這麼多企劃正在進行、我們也正跟這麼多 Artists 密切合作,包括今年為 Shai 打造的 NBA 全明星週造型等等,我真的很期待未來 Destroyer Of All 還能帶給大眾怎麼樣的驚喜。

SEITO:你們真的靠自己的努力爬上現在的位置,真是太驚人了;但講到你們的第一個秀場系列 “LESS IS MORE”,可以請你為我們多介紹一些 “LESS IS MORE” 系列的設計理念嗎?

Manuel:我認為 “LESS IS MORE” 系列的主旨在於「打造出能穿得非常舒適的衣服」,但與此同時,這些衣服的版型都是非常漂亮的,你可以使用系列中的每個單品相互疊加,也可以選擇單穿每件衣服;我們把這個系列塑造的十分極簡,沒有放上任何 Logo,只以拉鍊呈現出 Destroyer Of All 的品牌身分。我一開始是對於「沒辦法任意搭配服飾」的現況感到厭倦才去打造 “LESS IS MORE” 系列的,所以我期望將它打造成「日常必須品」,但同時不失 Destroyer Of All 定位於的高端風格核心精神:我們系列內的很多布料材質都是從義大利而來,也以此打造出了 Wax Denim 單品、法蘭絨衫、休閒褲、牛仔短褲等等,所以 “LESS IS MORE” 是一個非常多面向的系列,無論用上幾個不一樣的單品,它們都能相互揉合得非常完美,而你可以在其中交錯搭配、反覆玩味:能讓大家用這些單品不斷搭配出新造型,就是我在打造 “LESS IS MORE” 系列時的想法。

Manuel:同時,因為我是一個非常注重衣物版型的人,所以我們也在這個系列內呈現出不一般的衣物輪廓:對我來說,假如一件衣服的版型不適合你,那它就不是一個好的單品;我不會穿上一件讓我看起來十分彆扭的服飾,而我想要穿得好看也穿得舒適,所以對衣物版型的掌握與追求在 “LESS IS MORE” 系列內是至關重要的。

SEITO:你有想過當哪個明星穿上 Destroyer Of All 的設計時,你會感到「我們真的夢想成真了」的感覺嗎?或是你有哪個夢想合作的時尚品牌嗎?

Manuel:我覺得當 Shai 穿上我們的設計時,那就已經讓我們感到夢想成真了;當時我的叔叔還傳來簡訊說:「他是我最喜歡的 NBA 球員欸,而他竟然穿著你們的設計?!」我是說,我的叔叔對時尚穿搭毫無研究,但看到我們的設計因此影響到他,這對我來說已經是夢想成真的時刻。 任何人穿上我的設計我都會感到非常開心,但如果要特別講出哪個明星的話,我想應該會是 Drake 或 Lil Yachty 吧,我真的很喜歡他們,而如果 Drake 哪天穿上 Destroyer Of All 的設計時,我也應該要準備一套給 Lil Yachty;我同時還想讓一些足球選手或棒球選手穿上我的設計,像是 MLB 西雅圖水手隊的 Julio Rodriguez:如果你在看這則專訪的話,趕快來聯繫我吧,我肯定會幫你設計一些服裝的。我非常喜歡 Julio Rodriguez,也感受到他有著公牛般的拼勁,所以我很確定他穿起 Destroyer Of All 的衣服時會很好看。

Manuel:品牌合作方面的話,我個人很喜歡 A.P.C,因為我認為他們將休閒跟高奢的風格結合得很好;事實上,我最近才買了一件 $135 美金的 A.P.C 短袖,雖然它價位偏高,但因為我真的很喜歡 A.P.C 的極簡風格所以還是買了哈哈;我也在 “LESS IS MORE” 秀場舉辦時穿著 A.P.C 的棕色燈芯絨外套,它或許不夠顯眼吸睛,但對我來說,那件外套的版型真的恰到好處,這也讓我思考到我希望從 Destroyer Of All 中傳達出「你不需要 Logo 來彰顯自己就能穿得很好看」的這件事:一個簡單好看的衣物版型會比大面積 Logo 的印花設計要好得多,現今已經有太多品牌只會販售大 Logo 了,所以我絕對希望、也能想像自己有一天與 A.P.C 合作,希望能在他們的單寧單品上做更多設計!

SEITO:Destroyer Of All 現在有什麼未來規劃嗎?你們的下一步計畫會是什麼?

Manuel:現階段而言,我們真的就是因應客戶需求,把對接客戶的工作做好;而因為  “LESS IS MORE” 秀場系列已經告一段落,所以我們將會邀請一些造型師來看看我們的設計。

Manuel:關於品牌的下一步,我們正在準備 Spring/Summer 的新系列,我已經對這個系列等候已久了!其中包含短袖、短褲等款式設計,還有一些我超級期待、目前在海外製作的樂福鞋款;再來,我們也即將發佈 Destroyer Of All 的 Lookbook 形象等等,我們還有一些我不能透露太多的計劃啦,但我們一直在努力創作,也同時正與 Artists 們在進行客製單品的往來,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SEITO:以一個誕生兩年多的服飾品牌而言,Destroyer Of All 真的得到了相當多的關注與尊敬,也同時得到明星們的肯定與支持;我們相信在臺灣或是在世界各處,都同樣有著設計師、創作者正沒日沒夜地為自己的時尚品牌打拼著。你會想對這些正在創立自身品牌,或正為成功而努力的他們說些什麼呢?

Manuel:絕對不要放棄與持續努力,即便你認為沒有人看得到你付出了多少,你還是得持續努力。你可能會認為沒有人看到你的努力,或你的 Instagram Reels 上只有十個人按讚,但那又如何?至少十個人看過啦!十個人花時間看了你的影片也喜歡你的影片,這樣就夠了,可能其中一個人把你的影片傳給另外十個人看、而另一個人也這樣做,那現在你就有三十個人看過你的影片了;所以就是持續努力,即便你覺得沒有人看見你的努力,你還是得繼續努力,因為一定有人正持續關注你,你絕對不能放棄。

Manuel:我曾有過好幾次想就此放棄的念頭,但隔天便有令人瘋狂的好事發生、一個星期後又有人來電邀約等等,所以你真的不能放棄。我必須在這裡跟你說,那種好事發生、終於被大眾看見的悸動永遠不會過期;那種你早上醒來,看到誰穿了你的設計、你在社群媒體上被多少人標註的感受永遠不會消逝,它每次都來得像過聖誕節一樣美好,我發誓。有些人可能會說「那沒什麼啦,我早就習慣了」,但相信我,你絕對不會習慣這種感受的,那是超出現實的美好,你會感到「這竟然真的成真了、我竟然真的辦到了」的那般不敢置信,所以我能說的就是持續努力,即便你認為沒有人看見你的努力,你還是得持續努力,因為只要你持續努力,你總有一天會迎來好結果的;你或許需要時間休息、去街上到處晃晃、跟朋友出去玩個一星期,什麼都好,但當你回過頭來時,千萬不要停止努力,繼續努力就對了。

《探店》台南 – 0343 Conservatory Tainan

本月探店系列 SEITO 將深入挖掘台南,向讀者推薦當地具有質感與品味的店舖名單。

首輯的嚴選店鋪為植栽單位 0343 Conservatory (@0343_conservatory) 是以多肉植物和精選盆器作為主軸的植栽品牌,並於去年底在台南車水馬龍的正興街上開設第二間分店。

此次 SEITO 很榮幸能邀請到主理人之一的 Ken (@thisiskenrao),與我們分享 0343 Conservatory 當初的創立契機、理念願景,同時,也為我們講述台南店內的裝潢擺設,以及所想呈現出的氛圍,本回就跟著 SEITO 一同沈浸在植感美學中。

\"\"
© SEITO Magazine

能否跟我們大致介紹 0343 Conservatory 的命名由來,以及成立的願景呢?

Ken:0343 Conservatory 的 0343 來自 Pantone 2017 年代表色「Greenery」的色號,與我們所種植的植栽顏色不謀而合。

當初身為植物買家時,我常常與現在的夥伴 Patrice 討論到植物的配盆推廣以及大環境對於植物美感的呈現,進而衍伸出開設 0343 Conservatory 的想法。我們期望 0343 Conservatory 能將植物融入生活中,讓植栽也變成一種生活品味的展現,同時也想讓更多人理解種植植物的樂趣。

[sp_wpcarousel id=\”2411\”]

可以為讀者簡單說明一下何謂塊根植物嗎?最初怎麼會想以塊根植物作為經營方向?

Ken:塊根植物通常有著肥大的儲水部。不過以大家所認知的「塊根植物」來說,可能包括仙人掌、龍舌蘭、塊根、灌木類等等,廣義上統稱為多肉植物。

小時候因為家裡環境的因素,所以對於松柏盆栽很有印象;在認識塊根植物後,發現其表現方式其實差不多,而我個人更喜歡多肉植物的物種多樣性。當初因為開始注重居家生活的擺設,所以就開啟了這段路。

\"\"
© SEITO Magazine

近年,植栽與生活間的關係愈加緊密,你們認為塊根植物是如何將「植感」變成質感,進而融入到生活美學中?

Ken:在水泥林立的城市裡,多數人都會在家中點綴一些植物,而花市賣的盆栽大多都是塑膠盆裝著,這便是我們最想切入改變的點,而多肉植物的物種多樣性也增添了大家對植物的選擇。

美的植物配上美的盆,放在家中的某個角落,

這種氛圍就是我們想呈現的。

\"\"
© SEITO Magazine
\"\"
© SEITO Magazine

2020 年,0343 Conservatory 於台北市大安區開設了首間店舖,去年也順利在台南設立第二間分店;當初之所以選擇台南作為第二間店的城市位址有什麼原因嗎?

Ken:我一向都喜歡具有歷史性的物件。如同現今位在迪化街的工作室一樣,這次選在台南也是因為台南豐富的歷史人文。0343 Conservatory Tainan 的房屋是清朝後改建的,屋內還留有當時的木樑柱、天花板及類似拱門的裝飾,而我們也請兩間室內設計公司:彡苗空間實驗與本事空間製作所,以既有裝飾為出發點去做室內設計。

\"\"
© SEITO Magazine
\"\"
© SEITO Magazine

對你們而言,台南店鋪內最具意義的單品是?

Ken:POG x 222 the backyard x Object by 1218 x 0343 Conservatory 的限定鉢器。如同台北店的開幕,台南店的開幕也邀請到了三個單位為我們再做一次開幕限定商品,這對我們來說是相當有意義的。

\"\"
© SEITO Magazine
\"\"
© SEITO Magazine

除了塊根植物、嚴選盆器等特色之外,0343 Conservatory Tainan 店內的裝潢擺設也是一大看點;你們想呈現出什麼樣的氛圍呢?

Ken:店舖最外層有著兩個醒目的櫥窗與弧形牆面,除了將原先偏側的入口調整至中心,也營造出空間由內向外延伸的完整領域感,為入店動線增添儀式感;外區天花板以胡桃色實木皮為基調,與這座清朝時期、室內保有木樑柱的建築對話;橫向展開的格柵燈帶,型態採樣自溫室植床常見的網板系統,讓過往乘載幼苗的幾何視覺,如今也為串接玄關與玻璃盒子的照明勾勒出複層紋理。

走入店內,可見室內佈局將展示面安排於四周牆側,最大化地留出觀賞動線與企劃活動場域,三向立面則分別經營著 Object by 1218 盆器陳列、職人配盆組合,及多樣塊根植物呈現的主題。面對濕區的牆板,特別選擇防潮性質的水泥板為面材,傳達空間中灰白色與木質調的理性韻律。植物層架系統的並置與服務站點的塊體疊加,試圖在有限空間內創造更多陳列平面,也有效整理了植物燈的掛載與變壓器的收納,靈活地因應所需高度做調整,讓構造兼具機能與美感。

\"\"
© SEITO Magazine
\"\"
© SEITO Magazine

此外,從店外就能看見的 TOGO 沙發角落格外引人注目,當初打造這個區域的用意是?

Ken:Ligne Roset 的 Togo Sofa 是由朋友於中和設立的傢俱展間:MTBLM 新陳代謝展間所提供;因為植物與室內空間的揉合是我們一直想推廣的,而該單位與我們的理念如出一轍,所以在台南店希望能直接將我們心中的畫面呈現給大家看。

\"\"
© SEITO Magazine

最後,想問 0343 Conservatory Tainan 的未來計劃是?

Ken:0343 Conservatory Tainan 未來的計畫是好好的傳達植物的美與知識給台南的朋友,塊根植物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還是陌生的,歡迎大家來找我們討論交流。而 0343 Conservatory 預計在今年會有一個位於郊區的室外空間開放,目前還在籌劃中,請大家保持關注。

《收藏專訪》為 UNDERCOVER 癡狂 – Ray

你有多熱愛一個品牌?你願花費多少心力,只為得到心儀品牌的夢幻逸品?

SEITO 此次特邀收集時裝品牌 UNDERCOVER 主線系列已 10 餘年的藏家 – Ray (@zolslozs)分享他的收藏,其中不乏絕美的時裝秀款、1 of 1 的稀有款式、購買證明都依然留存的夢幻逸品,以及不對外販售的單品等。

與此同時,專訪中我們也探尋 UNDERCOVER 之於 Ray 的特殊意義,及他十餘年收藏的心路歷程。今日,就由 Ray 帶領我們一同進入高橋盾 (Jun Takahashi) 超現實、唯美、詭譎的設計世界。

[slide-anything id=\”2007\”]

是否能簡單的自我介紹,並淺談初次接觸 UNDERCOVER 的機緣?還記得第一樣入手的 UNDERCOVER 單品嗎?

Ray:你好,我是 Ray (@zolslozs) 。

第一次接觸 UNDERCOVER 是因為無意間看見 SS11 \”UNDERMAN\” 系列的形象廣告,從小就喜歡超人力霸王類型的日本動漫,看到如此主題可以和時尚結合覺得印象深刻。

至於第一件入手的商品,則是 UNDERCOVER AW10 季度單品。印象中,當時復興 SOGO 的 UNDERCOVER 專櫃在折扣出清,就抱著嚐鮮的心態,買了這件羽絨背心,後來才意外發現 UNDERCOVER 主理人 – 高橋盾先生也有著用同款,我自己到現在也還是常常穿它。而當時所附贈的 SS11 \”UNDERMAN\” 目錄,我到現在都還保留著。

\"\"
© SEITO DEPT.

喜愛欣賞和癡狂熱愛有著程度上的區別,是什麼樣的動機讓你開始專注收藏 UNDERCOVER?

Ray:透過 SS11 \”UNDERMAN\” 系列認識 UNDERCOVER 之後,就漸漸對 UNDERCOVER 過往的設計產生興趣。

起初是從 1993 年 UNDERCOVER 主理人 – 高橋盾 (Jun Takahashi) 跟 NIGO 開的 NOWHERE 開始了解此品牌,再到 UNDERCOVER 季度以 \”龐克搖滾\”、接著 \”電影\” 為靈感主題的時裝秀,對高橋盾、UNDERCOVER 的詮釋越看越入迷,然後就栽進收藏 UNDERCOVER 的坑。

\"\"
© SEITO DEPT.
\"\"
© SEITO DEPT.

回顧這收藏的過程,UNDERCOVER 是什麼吸引著你?是主理人 – 高橋盾的設計?還是 UNDERCOVER 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Ray:若是從 2011 年開始算,收藏 UNDERCOVER 已經超過 10 年的時間,而直到現在 UNDERCOVER 的每個新季度都還是帶給我不一樣的震撼,那種「詭異」、「詭譎」的調性真的獨一無二;每次拿到實品時,還是都很驚艷。

「這就是我心目中衣服該有的樣子,如果我想要做衣服,就會是長這個樣子。」

\"\"
© SEITO DEPT.
\"\"
© SEITO DEPT.

我們知道 UNDERCOVER 不僅有 UNDERCOVER 主線,還有 the Shepherd UNDERCOVER、JohnUNDERCOVER、SueUNDERCOVERUndercoverismMAD STORE 等眾多支線,你有特別偏好哪個支線的款式?方便與讀者解釋支線之間的區別嗎?

Ray:這可能要回答一個下午(笑)。

我主要收藏的是主線 UNDERCOVER。而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 UNDERCOVER MAD Store 支線,像漢堡燈、小熊 Tee 等都是 MAD Store 支線的產品,是著重在圖案設計的入門支線。

the Shepherd UNDERCOVER 則是較為適合日常穿著的支線;SueUNDERCOVER 和已停止推出的 JohnUNDERCOVER 則是針對年輕朋友的支線。

至於過去曾被高橋盾用於作為男裝系列的 Undercoverism 一詞,現在則作為透過重現 UNDERCOVER 秀款經典元素,讓更多消費者可以用較為平實的價格接觸高橋盾設計的支線。

希望這樣有幫大家解惑。

\"\"
© SEITO DEPT.

延續上題,在主線的收藏中,是否有對你具特殊意義的單品呢?

Ray:

A/W13 \”Anatomicouture\” Ribcage Leather Jacket – 在 13 年的時空背景,是較為流行合身的版型,也因此這件 5 號 (XXL) 製作的數量相當稀少。找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是我花最多時間的一次。 但在拿到實物後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所得到的成就感,無可取代。

AW05 \”Arts & Crafts\” \”85\” Denim – 第二件則是大家俗稱的 \”85 牛\”,是 UNDERCOVER 極具象徵性的單品;對我而言,也是十分具代表性的收藏,直至今日,我都還留著當時購買 \”85 牛\” 的收據。延續 SS03 \”Scab\” 和 04 \”But Beautiful\” 的設計理念,AW05 \”85\” Denim 集破壞、縫補、縫紉等一切加工手法於一身,是外界公認高橋盾最具細節的其中一款單品。

另外,\”85 牛\” 名稱的由來,其實並非是 1985 年所推出,而是當時定價為 85,000 日圓,才因此得名。

UNDERCOVER x Raf Simons SS19 After Party Invitation T-Shirt – 這件是 UNDERCOVER 和 Raf Simons 兩個品牌在舉辦完 19SS 走秀後,共同舉辦 After Party 作為邀請函的紀念 Tee。儘管不是正式的合作,但能看見自己最喜歡的品牌,和第二喜歡的品牌能推出如此的紀念款式,對我意義非凡。如今 Raf Simons 個人品牌即將於 SS23 結業,讓這件又更具收藏價值。

\"\"
© SEITO DEPT.

無論哪種領域的收藏家,收藏之路似乎都是永不間斷的。是否有至今想入手,卻還沒有機會收藏的「夢幻逸品」呢?

Ray:絕對是 18AW HAL9000 Crossbody Bag!

當時的開季我還特地飛去日本,希望將它納入收藏中,但不幸已全數完售。據店員透露,此款式僅生產 5、6 個。現在午夜夢迴,還是會想到它。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把它買回家。

\"\"
Via Ben Awin

如果讀者們想開始接觸 UNDERCOVER,你會建議從什麼單品入門?

Ray:如果是想要完整的體驗 UNDERCOVER 的品牌魅力,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建議可以嘗試主線的款式。但與此同時,也想提供大家的一個想法:「 買東西要買自己喜歡的才不會後悔,如果只一昧考慮未來行情,這樣買東西太痛苦了。」

\"\"
© SEITO DEPT.
\"\"
© SEITO DEPT.

對於未來「收藏 UNDERCOVER」的計劃?

Ray:關於未來的收藏計劃,我會一直收藏下去;如果大家有興趣,或許可以在某個適當的時機,跟大家分享這些收藏。

《探店專訪》白木11 – 漫步古都巷弄,發現古著精神

隱身於台南巷弄中的白木11是間以 40 到 90 年代美式風格作為主軸的古著選品店。此次的專訪,我們從白木11開店的初衷、店內裝潢的想法、談到對於古著與流行文化接軌等主題,並從兩位老闆的分享,領略 60 年代的軍裝、70 年代的 Levi\’s 牛仔褲、80 年代的古著 Tee、以及滿滿古著的故事。

Q1. 白木11成立的時間、開店最初的願景以及背後的故事?

白木11:白木11成立於 2016 年,我們希望客人來到店裡都能充滿歡樂,因此店名是由「樂」字拆解後組成,除了其中的白、木兩字外,11 則是對應兩側的幺字,畢竟 1 在軍中又被稱作幺。而最初開店的主因是我們都很喜歡古著、喜歡老東西,也對開店有興趣,就一邊研究一邊經營一路就到現在了。

Q2. 店內的裝潢與擺設的靈感來源?想呈現出的氛圍?

白木11:當初租下空間時原本的木門已經壞掉,我們簡單畫了心中想像的樣子再請認識的木工師傅依照剩下的木頭邊框作出櫥窗和拉門,除了門之外店內幾乎沒有裝潢,只有我們四處搜集的老物件和古道具堆疊而成,關於空間擺設我們也還在不斷學習中。

[sp_wpcarousel id=\”453\”]

Q3. 對你們而言,是否有最別具意義的收藏呢?

白木11:在開店前就搜到的70年代Levis刺繡外套,雖然年代不是特別老,也不是非常稀有的款式,但背後的老虎刺繡特別精細,同樣的款式也曾經被Levis的復古支線LVC重新復刻過。

\"\"

Q4. 作為古著選貨店,在挑選商品是否有些特殊標準可以分享給讀者?

白木11:其實沒有太嚴格的標準,主要還是會選我們自己喜歡的。我們特別喜歡有使用痕跡和歷史且堅固耐用的類型,另外,如果背後有特殊故事也是我們會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

80s Screen Stars Tag Vinatge Tee

\"\"

70s Levi\’s 646 Sta-Prest Bell Bottom

Q5. 對於近年來的復古趨勢主流化,你們是如何看待此趨勢/現象的?

白木11:如果因為復古趨勢能讓大家對古著有興趣我們也很開心,雖然流行的週期會不斷循環,但經典的設計不會過時也難以被取代。

[sp_wpcarousel id=\”461\”]

Q6. 關於 白木11 的下一步計劃會是?

白木11:或許會是跟 SEITO DEPT. 合作推出有趣的企劃 (?